零售是人们生活消费的接触端,在一系列行业变革下,消费增速持续上升,2019年我国商品零售额达27.6万亿元,专卖店、专业店、超市销售额增速分别为8.3%、6.2%、3.8%,以下是零售行业定义及分类分析。
零售行业属于较为传统的行业,商业业态伴随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城镇化率提高和消费升级不断演进,全球经济发达的欧美、日本等国家的零售行业发展较快,大型零售企业对中心城区的覆盖率处于较高水平。
2009~2015年,是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阶段,网购逐渐成为中国消费者日常生活的新常态。零售行业分析指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移动支付的发展以及人们意识的转型,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抓住流量红利,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重塑了我国的零售业格局。
2016-2018年,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序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深入实施,零售行业继续扩张,经营单位数量增速加快。根据商务部典型零售企业统计数据测算,2018年我国零售业经营单位有2078万个,同比增长%。
截止2019年12月,我国社零总额17.24万亿,同比增长10.4%,较去年同期上升0.1个百分点。限额以上零售总额增速则开始回升,1H17零售额7.24万亿,同比增长8.8%,较去年同期上升1.2个百分点。
零售行业定义及分类指出,零售是商品经营者或生产者把商品卖给个人消费者或社会团体消费者的交易活动。特点是:每笔商品交易的数量比较少,交易次数频繁;出卖的商品是消费资料,个人或社会团体购买后用于生活消费;交易结束后商品即离开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
根据顾客对商品的选择分类分为:
1、便利品。这类商品一般指顾客经常购买,不愿花时间精力做过多的比较。又分为日用品、冲动购买品和应急品;
2、选购品。指的是顾客在购买过程中,愿意花时间精力去做相应的比较 。这类商品一般价格较高、使用期长,一般为高档商品;
3、特殊品。这类商品是指具有特定性能、特定用途、特定效能和特定品牌的商品。零售行业定义及分类指出,如奢侈品,一般开设专门商店或者专柜,集中经营;
4、未寻求品。指的是顾客尚不知道,尚未有兴趣购买的商品。如一些新上市的新产品等。此类商品应加强广告宣传,以此来吸引潜在顾客。
总的来说,我国大规模的生产制造能力已经形成,消费者的主导权变得前所未有的大,对消费者需求的理解和感受也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开始真正进入消费者时代。80后、90后、00后正成为中国市场的核心消费群体,新一代消费者自我意识更强,而消费态度和行为也更加个性化,以上便是零售行业定义及分类分析所有内容了。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新兴技术的逐渐成熟,加上国内全球领先的移动支付态势,以无人零售为代表的新零售受到各大电商平台及知名品牌的关注。下面进行无人零售行业分析。
无人商店俨然已成为全球零售业的一种新趋势,阿里等传统零售业巨头开始尝试无人商店模式,一些中小型创业公司凭借其较业内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也崭露头角。继共享单车之后,无人商店有望成为下一个爆炸性新兴业态。
无人零售行业分析表示,与无人零售商店行业关联最密切的是其上游行业。无人零售商店行业的上游主要是信息技术行业、智能运输行业、零售产品行业(日常用品、食物等)等。近年来,无人零售商店行业上游行业的技术更新不断加快。
近年来,我国传统零售业整体萧条疲软,行业转型迫在眉睫,“无人零售”作为新零售探索下的新型业态,不仅能够节约土地和人力成本,还能将销售渗透到人们日常的碎片化消费场景中,获得相应消费数据以此精准把握用户需求,布局新兴渠道,为品牌商和渠道商等供应链端提供参考依据,实现良性的生态循环。
自互联网技术发展以来,我国网络零售市场发展迅速,网上零售额逐年增长,2019年为10.63万亿元,2020年上半年为5.15万亿元。但从增长率来看,近年来网上零售额增长速度持续放缓,增长率从2014年的50.8%下降至2019年的18.0%,2020年上半年仅为7.3%。线上流量红利逐渐消失,获客成本渐高,转型迫在眉睫,而无人零售就是一种线上+线下的新尝试。
我国无人零售整体发展迅速,2014年市场规模约为17亿元。自2017年行业“起飞”后,市场规模便高速增长,2018年约为198亿元,预计2020年将超过300亿元,2014-202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68%。从落地形式来看,无人零售发展至今覆盖的品类越来越多,但目前自助售货机仍是主流渠道,占据85%的市场份额。
目前零售商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支出不断增长,2019年约为19亿美元,预计2022年将增长至50亿美元。无人零售是技术、资金、供应链等的结合体,随着技术费用投入力度越来越大,零售业相关技术将越来越完善,这将加速整个零售行业的“无人化”。以上便是无人零售行业分析的所有内容了。
网上订餐要监管,网络买药同样需要监管。近期,广东、上海、河北等地食药监局纷纷暂停互联网第三方平台药品零售试点。有业内人士认为,国家将对前一阶段试点工作所暴露的问题进行研究,以制定更加严格的网络售药规范。
记者了解到,我国有网上零售药品第三方平台试点资格的企业共有三家。5月下旬开始,三地食药监局陆续向入驻平台的众多商家发送了通知,宣布暂停药品业务。但截至目前,记者登录三家网络药品零售平台,发现药品销售业务仍在正常运行。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规定,网上药店只能销售非处方药和保健品,禁止销售处方类药品。但是,记者调查中发现,很多网络药品零售商不仅直接在网上销售处方药,部分商家甚至不需要审核处方。
记者以普通购药者身份选择了一家网络第三方药品零售平台,搜索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等处方类药物,出现了数十条药品销售信息。记者选择了其中一家网络商户销售的阿奇霉素肠溶胶囊。根据该网络平台的规定,销售处方药需要通过药师进行审核。记者提交需求之后,不到十分钟便收到了自称是医师的客服人员的电话。没有查看诊断书,也没有要求提交处方,仅凭记者说的“之前有过类似的病症”,就可以轻轻松松等着送药上门了,这处方药买得很容易。记者随后挑选了另一家网络平台销售的阿奇霉素片,同样买到了药?;褂幸恍┫凵淘蛳蚣钦弑硎?,通过网络提交相应的处方,他们审核通过后也能购买到处方药。
专家表示,目前我国互联网药品零售业监管环节缺失的问题比较严重。针对网络销售普通商品的一些防范和惩戒措施,对于网售药品作用不大,急需建立一套特有的规则。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付钢向记者表示,第一是必须要有清晰的处方来源,医生要有执业医师号,要有一个网络系统,如果有问题医生是可以被问询的,第二条就是要有职业药师审方制度,要审核的是医生的资质,患者的既往病史、服药的历史。
中国零售业市场竞争格局与投资风险评估报告数据显示,在很多国家,网络售药流程不规范的问题同样存在。以美国为例,购买类似抗生素这样的药品按规定都应出示医生开具的药方。但在很多情况下,因为想要避免昂贵的诊疗费和药费,很多美国人选择网上药店,官方数据显示97%的网上药房其实是违法的。为此美国国家药事管理委员会采取了垄断药品销售网站注册域名的方式,并对违法经营的药品销售网站进行从重处罚。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指各种经济类型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对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和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的总和。以下为去年具体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起来了解下吧。
据统计。2016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75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以下除特殊说明外均为名义增长)。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6945亿元,增长9.8%。2016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54286亿元,增长8.1%。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12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7233亿元,同比增长10.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524亿元,增长11.2%。2016年全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85814亿元,比上年增长10.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6503亿元,增长10.9%。
按消费类型分,12月份,餐饮收入3352亿元,同比增长10.6%;商品零售28405亿元,增长10.9%。2016年全年,餐饮收入35799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商品零售296518亿元,增长10.4%。
在商品零售中,12月份,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15999亿元,同比增长10.0%。2016年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145073亿元,比上年增长8.3%。
2016年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51556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1944亿元,增长25.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2.6%;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穿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28.5%、18.1%和28.8%。
中国社会消费品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中国GDP快速增长这一背景,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GDP为744127亿元,增速为6.7%。2016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比例为44.7%,较上一年增长了0.8个百分点,2012年来,该数据持续稳定增长,说明我国GDP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社会消费。
目前中国新零售市场已有大量资本注入,推动各行业企业竞相进入,新零售已成为当前中国零售行业发展的重要风口。下面进行无人零售行业竞争分析。
随着劳动成本逐年上升、移动支付的普及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融合,新零售自助产业蓬勃发展,作为其中代表的无人零售爆发出了巨大的潜力。
无人零售主体集中在开放货架、自动贩卖机、无人便利店三类。虽然无人值守,但背后的管理仍然需要有人,只是人的角色有所变化,前端人员主要负责配货、理货和清洁。
零售行业分析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新兴技术的逐渐成熟,加上国内全球领先的移动支付态势,以无人零售为代表的新零售受到各大电商平台及知名品牌的关注。
无人商店俨然已成为全球零售业的一种新趋势,阿里等传统零售业巨头开始尝试无人商店模式,一些中小型创业公司凭借其较业内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也崭露头角。
无人零售是依托于贩卖机、货架以及便利店等商业模式,实现降本提效的创新模式。这个新型消费模式如此火爆的原因除了政策上对零售业态转型创新的支持外,还有各方入局者在战略布局上的转变,以及消费者需求变化的驱动。另一方面移动支付的高度普及,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资本的青睐则成为无人零售行业发展的外部推动力。
未来随着无人零售用户数量的增加,无人零售商店技术和运营不断完善升级,无人零售商店将成为用户数据采集的新入口,用户购买行为的采集,又将助力商店开展精准营销,从而反哺用户,进一步改善购物体验。以上便是无人零售行业竞争分析的所有内容了。
2016年双11是电商的狂欢也是零售业的拐点,当线上迎来千亿的交易规模时,线下下零售业开始了厚积薄发。当在爆发之后,未来的零售业又会如何发展呢?是继续保持增势还是回缓呢?以下是宇博智业小编整理的2017年零售行业发展分析:体验设计成为关键手段。
2016年的双11,不仅是消费者的购物狂欢,也成了零售行业推动创新、展示创新、展望创新的一次契机。更确切的说,双11之后,电商将不再成为焦点,零售行业将会把目光放回实体。
这些年,电商们把容易赚的、容易干的都弄的差不多了,宇博智业《零售行业分析及市场研究报告》统计,2016年1-9月份,全国网购增速降至26%;再看天猫双11,1207亿的交易额数据光环下,迎来的却是30%的历史最低增速,还有摆脱不了的,逢双11阿里股价必定下跌的魔咒。随着电商进入低速增长期,实体零售站在了转型的拐点,眼下整个零售行业面临的都是深水区难题,以及越来越多高的物流成本和新客成本。在这些难题面前,线上线下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将现今的消费时代称之为消费升级时代,在这个时代下,消费者的消费数量没有增加,但人们更愿意去买更好的东西。很显然,在经历了8年的双11喧嚣后,消费者变的不再盲目,更趋理性。尽管2016年双11天猫豪撒重金将一个电商年末清仓促销包装成具有娱乐精神的全渠道购物狂欢,但消费者真正能够感受到的,还是虚虚实实的低价。单一的消费体验并没有改变。
真实的事例可以证明消费需求开始向具备更丰富体验内容的场景流动。据实体在飞凡狂逛节表现的数据显示,活动期间,约有34万人用平均不到半个小时就抢空当日优惠的速度,将哈根达斯的飞凡1元代金券收入囊中。这个细微的数据,除了说明1元优惠的确具有诱惑力外,更值得关注的是背后的消费需求变化。
据调查发现,抢购了品牌代金券的这部分人群中,80%以上会携亲朋好友一起到线下门店兑换,并进行二次消费?!罢馑得魇堤逑殉性馗嗟氖乔楦械娜谌?,这种既能够享受优惠又可以与身边的人分享的消费方式,才让消费本身变得更有意义?!币的诜治鋈耸咳衔?,消费的需求本质不仅是满足个人欲望,更多是链接人与人之前的强关系,在这个关系里彼此必须有真实的存在感,如果再在这个真实的消费环境里增加一些更丰富、有趣、实惠的体验“游戏”,那么,消费者就愿意为它买单。
这也说明,“体验设计”成为未来零售行业的关键手段,购物者行为研究、消费者心理学将变成零售商的基础课。
回到本文刚开始所讲,2016年双11是零售业的拐点,电商们大张旗鼓的呐喊着新零售,线上线下结合,从目前来看还是一场作秀,与此同时,大批的实体零售商们,却已经无声无息的开始了新零售的构建,吸纳线上优势和资源,转型精准体验消费,并取得了现实的效果。下一个十年,成功不会像过去那么容易,电商先喊后做只会把消费升级的下一次机遇留给实体零售。
互联网新技术的运用风靡市场,新型的技术手段不断被应用到零售行业中。依托新技术手段,零售行业全渠道的整合成为可能,零售新模式、新手段、新整合的热潮正在市场风起云涌。
2016年我国的零售发展呈现出了值得注意的新特点,具体的表现在零售渠道与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匹配度高低,决定着零售的成败;或者说,消费者的需求变化速度与零售渠道的衔接速度能否快速的匹配。
技术手段促使零售行业不再依靠传统的发展方式继续前行了,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在很大程度上让零售商家获取顾客的路径大大缩短,效率也较之以往传统的零售时代有了大幅提升。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更加促进了零售方和消费者的直接对接,渠道沟通成本大大降低。移动互联网具有的碎片化消费,直接促使了传统零售业在面对这一新兴消费市场的时候,不得不调整销售策略。
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零售往往是非目的性的,偶然的生活片段,就能促发消费欲望,消费目标变得非常不清晰,非常具有偶然性,而且共享性非常强。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在消费者行为难以有效或者说理性预知的情况下,基于以消费者自身为主体的零售全渠道构筑,才是顾客原点的本质意义。
因此,零售业的全渠道、顾客原点、共享经济等属性,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零售业的新标签。
零售是许多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商都从事零售业务。在百货企业经营模式转型的背景下,我国零售行业销售额实现了阶梯式升级。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不包含电商) 零售额同比增长3.3%,以下是零售行业分析。
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长期以来以联营模式谋求发展的我国百货业销售增长受阻。根据行业分类,20167年百货业的销售净利率为3.69%,连续2年低于往期4%的净利率水平;从门店数量上看,与十年之前相比,全国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总数翻了一番,但百货门店总数占比从4.15%下降到2.15%。
2018年1-112月,我国商品零售额为27.6万亿元,同比增长了9.1%。零售行业分析指出,自2014年起,全国商品零售额整体保持着持续增长趋势,截至2019年整体保持着两位数稳定增长,但受武汉疫情影响,到2020年1月底,增速已经下降为一位数。
2019年,商务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实施消费升级行动计划,培育壮大消费新增长点,促进城乡便民消费,加快构建现代供应链,建设安全放心消费环境,着力推动消费升级。
2020年,我国零售行业质量进一步改善,为消费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条件;国务院、商务部促进流通业创新,扩大消费的政策密集出台,为消费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环境支持;流通企业以提品质,增体验、丰业态、降成本、融智能、便消费为方向,加快变革和创新,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性、多层次性、多方面性的需求。这些因素进一步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稳定健康增长。
1、技术依然是新零售发展的第一驱动力。零售行业分析指出,新零售的产生本身就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日益成熟的结果,随着人工智能、AR/VR、生物识别、图像识别、机器人等技术更加成熟,应用门槛大幅降低,新技术层出不穷,部分领先的零售企业将不断应用最新的科技,提升消费者的全程体验,同时降低运营效率降低成本。
2、消费者越来越处于商业活动的中心。供给方或渠道方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在历次变革中固若金汤,但现在话语权逐渐转移到了消费者手中。消费者越来越站到了商业活动的中心,成为市场的主导方。中国大规模的生产制造能力已经形成,消费者的主导权变得前所未有的大,对消费者需求的理解和感受也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开始真正进入消费者时代。
目前,我国不仅在网络购物交易规模的绝对量上领先美国,零售的互联网化水平也领先于美国,得益于连续几年的高增长,我国网络零售在全国商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也在2014年弯道超车超越美国。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1-12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4万亿元,增长26.7%,占全国商品零售额的比重上升为19.6%.。
未来,新物种崛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借助APP拓展门店覆盖范围内的线上到家业务;提高生鲜比例、引入中高端生鲜;设立餐饮档口、支持现买现做现吃;调整布局和动线,增强用户体验;商品定位精品化,客群结构年轻化。比如盒马鲜生和传统门店相比就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生鲜面积显著增大,中高端品类丰富;二是增加餐饮区域,支持现购现做现吃;三是固定动线改为自有动线,顾客选择更自由,以上便是零售行业分析所有内容了。
零售业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服务型交易手段,其发展紧紧跟随时代的变革。我国50家重点大型企业零售额增速转正, 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增长3.3%,以下是零售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零售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体量,我国零售业迈向新零售时代的步伐开始越来越快,腾讯系与阿里系针对线下零售的投资可以说是“双马”不停蹄,纷纷加速布局重量级线下实体,包含战略投资连锁超市、连锁百货商场等。零售行业分析指出,2019年,我国零售市场规模约为389.4亿元,以目前零售发展的步伐来看,预计2022年规模将达到1.8万亿,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15%。
2019年无人零售商店交易额达389.4亿元,五年无人零售商店将会迎来发展红利期,2020年预计增长率可达281.3%,至2022年市场交易额将超1.81万亿元。零售市场发展趋势指出,而无人零售商店用户规模也将由2019年的0.06亿增长到2022年的2.45亿人。
2019全年实体店消费品零售额增长5.9%。与2018年月度增速相比,2019年实体零售整体处于下滑阶段。2019年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业企业情况,我国大型零售企业销售额增速连续放缓,前两年甚至出现负增长。2019年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以百货为主)零售额仅增长0.7%。
目前,我国零售处在初级发展期,但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规模。2019年零售市场规模为389.4亿元。预计未来,随着用户习惯的养成和新零售模式的创新,2022年将达到1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15%??梢运?,此后5年间的新零售市场将是一片蓝海。
总的来说,我国消费者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消费品部分品类已达到50%以上的线上渗透率。零售市场发展趋势指出,2019年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为59.6%,较2018年底提升3.8%。其中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6.10亿,较2018年底增长14.4%,占网民整体比例达73.6%。
1、技术的发展为新零售提供了土壤。近场感应终端、虚拟试衣镜等技术使丰富的线下购物体验成为可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为零售平台提供了先进的信息分析工具。
2、消费的升级为新零售提供了牵引力。一方面居民消费日益攀升,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对商品和消费的匹配度提出更高要求。
3、市场的瓶颈使得新零售成为必然选择。在电子商务的冲击下,全球实体零售发展放缓,整个零售业亟待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与此同时,互联网用户红利正逐渐消退,线上获客成本激增,原有的纯电商盈利模式已出现瓶颈,亟须取得突破,延续发展势头。流通效率整体下滑,盈利空间萎缩,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倒逼多元零售形态涌现,以上便是零售市场发展趋势分析所有内容了。
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0.1%,和上年同期相比,增速大幅放缓10个百分点,与上半年增速相比,降幅收窄0.1个百分点。
其中9月份商品零售额同比下降0.3%,增速较上月放缓3.6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放缓7.0个百分点。
零售企业哪家好?我国零售企业排名是怎么样的?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零售行业重点企业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零售行业重点企业排名详情如下:
排名 | 公司名称 | 股票代码 | 总营业收入(亿元) |
1 | 苏宁云商 | 002024.SZ | 1,052.9223 |
2 | 上海医药 | 601607.SH | 782.2282 |
3 | 庞大集团 | 601258.SH | 639.8528 |
4 | 友谊股份 | 600827.SH | 519.2598 |
5 | 物产中大 | 600704.SH | 402.3465 |
6 | 大商股份 | 600694.SH | 337.4689 |
7 | 永辉超市 | 601933.SH | 305.4282 |
8 | 重庆百货 | 600729.SH | 302.4637 |
9 | 豫园商城 | 600655.SH | 225.2277 |
10 | 王府井 | 600859.SH | 197.8985 |
编辑整理:中国报告大厅
天气的寒冷似乎也无法比拟香港零售业历经19个月的寒冬。2016年以来,由于大陆游客的减少,以及本地消费的疲软,香港的零售额连续第19个月出现下跌。许多人开始担心,香港零售业是否已经见底?下面就来看看香港两大零售业的态度。
11月22日,周大福公布截至9月底的上半年盈利为12.22亿港元,同比下跌21.5%。上半年度营业额减少23.5%,至215.3亿港元,其中港澳同店(同一个品牌的店铺)销售下跌25.7%,中国内地珠宝同店销售下跌20.9%。
莎莎则于次日公布,在截至9月底的上半年,盈利减少至9600万港元,同比下挫37.3%。其中,香港及澳门地区的同店销售额同比下跌3.6%至29.37亿港元,占集团总营业额的比例为81%。
郭少明在会上透露,高峰时期,内地访港游客在港澳莎莎分店的每笔交易平均金额曾达到700港元,而今年4-9月期间则跌至300港元左右,同比去年减少6.6%。截至今年9月底,访港内地游客占其港澳销售额的比例仍然高达近69%。
郭少明坦言,目前仍很难判断香港零售业是否已经见底。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11月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的零售业总销货价值的临时估计为338亿港元,比去年同期下跌4.1%,零售业已连跌19个月。
同时,香港零售业9月总销售额按年跌4.1%的数字跟以往相比收窄,为今年以来的最小跌幅,并较市场预期为佳。对此,香港零售管理协会主席郑伟雄近日表示:“情况比较令人放心”,但跌幅收窄主要受到访港旅客跌幅同时收窄所致,并非代表有曙光,预计零售市场要到明年下半年才见底。
对于周大福、莎莎这类香港零售龙头而言,内地游客无疑是最大的客源。内地访港旅客总数在2015年下降3%;这一趋势仍在持续,截至2016年9月,内地访港旅客人次同比下降2.4%。
在这种形势下,零售业巨头们纷纷暂停大幅扩张策略,将目标转向内地和香港本地消费市场。
以周大福为例,2016年6-9月期间港澳合共关闭6间店铺,截至2016年9月底,港澳共有103个销售点。同期,集团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开店计划则保持不变,全年目标增加50至60间店铺,目前内地共有2190个销售点。
期内,公司港澳员工成本同比减少12.4%至5.85亿港元,主要通过自然流失令员工数目减少。截至9月底,港澳员工数目下跌16.8%至3770名。
对此,郑家纯解释道:“比如旺角弥敦道,以前多人消费,就多开几个店铺,而现在消费的人少了,市场饱和自然就减少分店?!?
同时,由于香港零售业长期不景气,黄金地段的铺租已有明显下调。周大福财务董事郑炳熙称,上半年续租的租金平均减少14%,其中地铺续约租金回落30%,商场租金持平,预期全年续租租金有20%-30%的跌幅。
郭少明则表示,目前在旅游区续租时,目标最少减租40%-50%,“我们最近在一些较好的旅游区地段找到了两个店铺,租金降幅在60%左右,因此决定在这些区域做一些店铺搬迁优化,从而提升品牌形象?!?
莎莎亦表示将关闭一些面积较大而盈利能力较低的店铺,从而提升整体的盈利能力。截至今年9月底,莎莎在港澳地区共有112家分店,期内共关闭了5家店铺。同时,公司表示未来将积极选择本地商场的店铺,希望拓展较为稳定的本地客市场。
过去十多年,内地访港游客成为了推动香港零售业的中流砥柱。一些国际品牌纷纷将品牌旗舰店开设在中环、铜锣湾等游客聚集的闹市区,由于扩张速度激进,导致店租水涨船高。然而,随着内地游客赴港“血拼” 热潮消退,高昂的租金让很多国际连锁零售商不堪重负而萌生退意。
对于香港零售业的未来,郭少明表示,圣诞期间的销售有望保持平稳,但市场不能期望过高,“内地访港游客数字由双位数增长转为连续下跌,中间好大差距?!?
香港珠宝零售业龙头企业周大福主席郑家纯指出,未来跌幅可能有所收窄,但认为经济不会立即复苏,需要企稳后才有望恢复增长。郑家纯认为“除非有特别事发生,否则香港零售业最坏情况差不多已过?!?span style="line-height:1.8;">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出台政策促进消费回补,借助消费季等模式复兴城市烟火气,零售业市场打响了“疫情保卫战”,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在新技术推动以及日益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支撑下,新兴业态和传统业态融合成为消费市场供给的重要途径。很多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商品本身,而更加注重个性化、多样化与体验式的消费过程。新零售就是不断利用新技术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不断改善顾客消费体验。
消费正从满足温饱向追求品质转变,消费方式从线下向线上转变,消费内容从以商品为主向以服务为主转变。面对新变化,零售业过去的发展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必须大力发展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提升竞争力,进而激发市场活力。
当前异军突起的社群电商、直播带货都是创新零售的产物,这些新模式、新业态极大拓展了零售业的发展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于零售乃至新零售的固有印象。
当前经济正处于恢复的关键阶段,对零售业的新模式要给予更多?;?。在他看来,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对促进实体零售创新发展意义重大,这使得线上线下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竞争中相互提升。而通过加大监督、检查和惩戒力度,还可以减少“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提高零售创新的积极性。
网民建议,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方案鼓励创新发展,从加快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供应链资源整合、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城市共同配送等方面予以推进,进而提高流通效率和服务水平。
寻求数字化转型的价值突破将是购物中心实现变革重生的核心问题。商业地产行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投资增长速度快,IT建设加速。在传统售卖租赁模式失效后,商业地产数字化精细运营是必然选择。闫海伦认为,数字化只有在运营中应用,才能凸显其价值;只有在运营中发展,才会将其从当下的初期阶段推向清晰发展的阶段。因此,许多业内头部企业开始转而强调自身空间服务者的角色。
购物中心的数字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库存管理系统和收银系统作为代表的库存数字化阶段;第二阶段是客户静态数字化阶段,通过会员管理系统进行会员的管理,通过合作管理系统实现客户连接,通过建立工作流程管理系统对购物中心的流程实行一体化管理; 第三阶段是营销数字化时代,通过场内客流的监测系统,将场与消费者关联起来,打造一体化的消费体验,开展数字化的营销。
由此可见,随着主力消费群体的更迭和包括5G、物联网、大数据等在内的技术的商业化,数字化的价值创造能力,将是未来购物中心数字化转型的关注重点。
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尚缺乏远见。购物中心在数字化转型的远期目标设定上,业务增长、效率提升、巩固行业地位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关注度占比达到了 77%,在雇主品牌、行业赋能平台等方面关注度只占到了8%。同时,仅有半数购物中心的数字化转型是由主管负责人推动,而且具备独立的数字化推进部门的占比仅为28%,此外接近半数的购物中心存在资金投入压力和人才匮乏的挑战。
分析指出,购物中心在制定数字化转型的远期目标时更聚焦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对于业务增长、效率提升、巩固行业地位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更加关注,但是对于雇主品牌、行业赋能等更加远大的目标缺乏关注。同时,数字化转型推动力不足多数购物中心数字化转型工作处于局部推广阶段。
现阶段购物中心数字化转型刻不容缓,分析指出,场内要素(人货场)的数字化是实现数字化变革的基础,单纯的进行场内要素的数字化可能投入产出并不明显,但是它是未来几年之内建立核心竞争优势的基础。现阶段重点建立线上平台,一是作为会员互动与经营的主要场所;二是实现购物中心物理空间的延伸。建立完善的会员运营体系,也能加强内部团队对于会员运营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方面的人才培养。
对于中国购物中心数字化转型的未来发展,预测在5年内,随着5G的商用、数字孪生技术的发展和边缘计算的部署,将推动购物中心虚拟与现实的融合?!俺 钡姆段Т佑邢薇湮宋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流量的概念将被颠覆。随着“场”的范围延伸为流量,“场”将有可能演变为拥有私域流量的生态平台。同时,依托于“场”的无限延伸带来的丰富交易场景,客户数据将增加“场”的维度,从“人-场景-消费”的维度可以建立对于客户更加立体全面的认知,此外,数据的应用有了更多的应用场景,能够在更丰富的范围内实现人货场的精准匹配,促进交易的高效产生,数据的价值将被放大,数据的重要性将日渐凸显。